4月19日,“共橡自然 迎豹回家”共同行动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窦店集体林场拉开帷幕。京冀晋三地将携手生态保护修复,共建生物多样性之都。
记者获悉,为了给华北豹的猎物提供“口粮”,同时促进被割裂的栖息地连通,三地将在华北豹生境廊道和栖息地区域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共计1000万株。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华北豹也叫中国豹,是世界珍稀濒危物种、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更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曾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区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导致华北豹栖息地丧失,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存个体仅零散分布于河北蔚县、山西和顺等地。自1995年华北豹最后一次在密云被记录后,这种曾经在燕山和太行山之间自由驰骋的顶级捕食者,已经在北京山林消失了整整30年。
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是华北豹的重要栖息地,横跨京冀晋三省市,形成了一条关键生态廊道。山西作为当前华北豹的核心分布区,其种群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河北的太行山北段及小五台山区域是豹群向北扩散至北京的关键“跳板”,其中小五台山保护区距离北京仅20公里,成为豹群扩散的“最后一站”。
作为华北森林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者,华北豹不但在维持生态平衡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其种群动态也直接反映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指示物种。“华北豹的猎物是体型较大的食草动物,欧陆娱乐,比如狍子、野猪等,豹子的存在可以使生态链更加完整,对于局地泛滥的野猪,也有控制其数量的作用。”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科学家孙全辉说。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王小平说,目前华北豹没有来北京,有可能是因为食物不够,也可能是栖息地破碎让其缺乏安全感。
近年来,随着北京门头沟、房山等地的生态修复工程推进,森林覆盖率和有蹄类动物数量逐步回升,为打通华北豹的“进京路”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条件。
华北豹可能从哪里回北京?根据北京的科研监测数据,主要有三条通道,其中300公里的太行山脉主廊道是现存最可能的自然扩散路径,还有燕山山脉的支线廊道和门头沟的生态廊道。
京冀晋三地林海相连、草木相依,华北豹作为旗舰物种,其生存和繁衍依赖于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充足的猎物资源、适宜的栖息环境等。三地将共同行动,推动华北豹种群及其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
在栖息地改造方面,将在京冀晋三省市交界的华北豹生境廊道和栖息地区域补植栎类等乡土阔叶乔木树种共计1000万株,构建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缝合被公路割裂的栖息地,同时为食草动物提供粮仓。
“迎豹回家”为何要种植栎类?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振明说,栎类和油松的“搭配”可谓是华北地区最稳定的顶级生态系统。栎类森林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有助于生境廊道的修复和连通,为华北豹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更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蒙古栎欧陆娱乐,、栓皮栎等栎类的果实淀粉含量高达50%—70%,是狍子、野猪、兔子的食物来源,这些动物正是华北豹的猎物。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生态修复所所长金莹杉介绍,栎类是北京的骨干乡土树种,一棵高大的栎类可以给近500个生物提供栖息地。栎类也是自肥性树种,其下长着大量蘑菇,对土壤的微生物有益。栓皮栎根深叶茂、抗性强,可以抵御外界的干扰。栎类也是长寿树种,秋天的树叶呈深红褐色,非常美观。
三地还将对华北豹的4条生境廊道和5个栖息区域进行连通和修复,减少人为干扰,促进种流。
“我们三地共同在北太行打造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区。生态廊道打通后,欧陆娱乐,北京的狍子、野兔能跑到河北、山西,河北、山西的华北豹也有可能逐渐回到北京。华北豹如果能回到北京,将是北京生态建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王小平说。
三地在华北豹保护方面各有优势和特点欧陆娱乐,,互补性强。北京依靠科研力量提供技术支持和政策指导;河北在栖息地保护和监测方面有着扎实的基础;山西作为华北豹的重要分布区,在种群调查和保护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
在猎物种群管理方面,三地将系统监测狍子、野猪等种群动态,采取针对性措施保障华北豹食物资源稳定。针对华北豹保护,三地还将共同加强野外巡护和执法,运用卫星追踪和红外相机等技术实施个体监测。
同时,共同行动还注重社区共管,引导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工作并发展生态产业,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提升公众保护意识,最终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协调统一。
共同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将分为三个阶段:短期(2025-2030年)重点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支持、民间团体组织推动、公众参与”四方合作机制,完成橡栎林种植和栖息地改造,建立野外监测体系,启动社区参与和自然教育;中期(2030-2033年)着力扩大适宜生境面积,促进华北豹种群增长,深化生态产业发展;长期(2033-2035年)全面恢复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华北豹生境廊道和适宜栖息地的全面恢复,构建“保护-发展”良性循环模式,打造国际生态保护典范。通过三地协同、多方参与,最终实现华北豹种群稳定繁衍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此次“共橡自然迎豹回家”共同行动正位于“三北”工程区域,其成果不仅会优化北京及周边生态环境,也为“三北”地区绿化建设提供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当前,北京市正全力推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加快修编“三北”总体规划、新编“三北”六期规划,实施燕山山地南部、太行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同时制定“三北”工程管理办法和“三北”实施技术细则,进一步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处长曾小莉介绍,“三北”六期工程的建设将突破传统造林营林以数量为导向的路径,重点转向以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碳汇能力提升为核心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我们立足超大型城市生态特质,突破单一生态防护功能局限,发挥森林的游憩、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等复合功能,提升市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为首都花园城市建设夯实大美森林基底欧陆娱乐,。”
在“三北”六期工程中,“燕山山地南部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于2024年率先启动建设,目前工程进度已完成67%。
燕山山地是首都山区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北部山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涉及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延庆5个山区和十三陵、八达岭2个国有林场。
到2025年底工程完工后,将累计完成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54万余亩,山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将提升,城市生态安全韧性将进一步增强。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4)0000004